這個「舒服」,到底是什麼意思?是因為街道乾淨?地鐵準時?還是人們禮貌?當然這些都讓人印象深刻,但我覺得,那股「舒服感」真正的核心,是——你開始感覺自己「有份量」。
我第一次去日本,是一個人背著背包,走在東京街頭。那時候是冬天,街道冷颼颼的,但心裡卻暖暖的。因為走在人潮洶湧的新宿車站,沒有人推擠你。即使是下班尖峰時間,每個人都默默地走自己的路,有自己的空間。那一刻我突然有種感覺:「啊,我是被尊重的。」
在我成長的城市裡,擁擠是常態,地鐵裡有人用包包擋你,馬路上有人橫衝直撞。久了你會開始懷疑,是不是自己根本沒什麼存在感。可是在日本,光是走路這件事,你就能感受到:別人願意為你留一點距離,留一點空間。而那個空間,不只是一條路,更是一種被承認的存在。
還有一次,我去一家小小的咖啡廳。店裡安靜,牆上掛著幾幅插畫,空氣裡飄著咖啡香。當我打開菜單,有點選擇困難,店員並沒有催促我,而是微笑著慢慢講解每一種咖啡的口感,甚至問我平常喜歡什麼味道。
那種對話不是制式的SOP,而是真心地想了解我的喜好。點餐那一刻,我感覺不是在完成一個交易,而是在建立一個微小但真實的連結。我覺得我的選擇被重視,我的意見有價值。
而當我坐在角落靜靜喝著拿鐵,看著窗外人來人往,已經超過一個小時了,卻沒有人來提醒我「時間到了」或者用眼神暗示我該離開。我開始思考:在這裡,沒有人急著讓你走,因為你的存在,是被默默承認的。
我們常說,日本的服務業很強,態度很好。但我覺得這不是單純的「服務」,而是一種深層的文化態度——「你值得好好被對待。」
這種感覺,在日本特別明顯。你走進便利商店,店員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鞠躬、一樣的招呼。不論你是穿著西裝的上班族,還是剛從公園回來的媽媽帶著小孩,大家都一樣被當作重要的客人。
有一次我在京都的某家小料理店吃晚餐,結帳的時候店主跑出來把我送到門口,還幫我撐傘,說了一聲「慢走」。那種溫暖是簡單卻真誠的,沒有浮誇,沒有過度熱情,但卻讓我記了好久。
說真的,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一個讓人「變得越來越硬」的環境。上班要快速有效率,搭車要搶座位,吃飯講求翻桌率,走路還得邊滑手機邊閃人。久了你會開始習慣:沒關係啦,我只是這個社會裡的某個小角色,沒人在乎我舒服不舒服。
但在日本旅遊的那幾天,我慢慢找回了「自己」。不是那種高調的「你很特別」的自信,而是那種低調但穩定的「我值得被好好對待」的安心感。
這讓我想到,有一次在大阪搭電車時,不小心把背包碰到旁邊的阿伯,還沒來得及道歉,他就先轉過來輕輕點頭說「沒關係」。我嚇了一跳。那一瞬間,我不是被責怪,而是被理解。我想,這不就是人與人之間最美的距離嗎?
回國後的某一天,我在咖啡廳裡坐著寫東西,才剛坐不到四十分鐘,店員就來問我:「不好意思,我們現在人比較多,能不能請您移到窗邊或離開?」我當下真的有點失落。
不是說店家有錯,而是我突然很懷念那個可以靜靜坐著、沒人催促、沒人干擾的午後。那個「被默默接納」的安靜角落。
我開始理解,日本那種「舒服感」,其實是很微妙的。不是環境多漂亮、不是東西多好吃,而是一種「你被放在眼裡」的溫柔。你不是一個透明人,你的空間、選擇、情緒,都是被體貼對待的。
這種體貼,不是刻意討好,而是來自一種根深蒂固的生活哲學: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要剛剛好;對陌生人,也要有一點尊重;每個人,都是值得好好對待的存在。
我想,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去過日本之後會說:「我想再去一次。」不一定是想再看什麼名勝古蹟,而是想再找回那份「我也很重要」的感覺。
當你身處在一個不需要「證明自己有價值」的環境裡,你會發現,原來被好好對待,是一種療癒。
那不是奢侈,而是日常生活裡,我們其實一直渴望的東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