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初開始學日文的時候,我只是單純想看懂動畫、日劇,還能順便理解角色在講什麼。但說真的,剛開始真的什麼都看不懂。每個漢字都好像認識,但組在一起就是不會唸;聽力的時候也常常只聽到「啊~」「嗯~」「そうですね~」這幾個詞。那時候的我連五十音都念不順,就更別說文法和單字了。
從N5開始學的時候,感覺一切都還是新鮮的。像在認識一個新的世界,每個詞、每個句型都充滿樂趣。我用的是最基本的教科書,像《大家的日本語》。一開始看起來都覺得沒什麼難的,畢竟課本的句子都簡單又短。但等到開始進入第二冊的時候,整個人開始慌了,因為句子變長了,單字變多了,聽力也開始變得有點聽不懂了。
那時候我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——每天只讀一點,不急著趕進度。我發現如果每天給自己太大的壓力,很容易就會放棄。相反地,如果我只要求自己今天記住10個單字、看懂1個句型,那就輕鬆多了。慢慢地我就建立了一點自信,也不那麼排斥每天打開書來念。
升上N4的時候,我開始接觸更難一點的文法,像是「~たり~たりする」「~ながら」等等,這些文法在實際生活中很常用,但一開始真的不會用。這時我發現「做筆記」變得超重要。我不是只是抄一抄,而是會自己寫例句,甚至用自己的生活去造句,比如「朝ごはんを食べながら、アニメを見ます」這樣。這樣的句子讓我記得更牢,也更容易活用。
到了N3,那真的是一個大轉折。這個級數不像N4一樣可愛了。單字突然變得有點生僻,讀解開始有點長,句子也變得好繞口。剛開始我真心以為自己撐不過去。尤其是讀解的時候,常常一整篇都看完了,卻還是不知道重點是什麼。但後來我慢慢摸出一個方法,就是先看題目,再帶著問題去讀文章,這樣我會更清楚自己要找什麼答案。這個習慣後來一直幫助我到N2都還在用。
我還記得那陣子我開始逼自己每天聽日文新聞。聽不懂也沒關係,就是當背景聲音,聽久了耳朵會習慣。那時候我超常聽的是「NHK News Web Easy」,因為它的內容是用簡單日文講時事,對我來說剛剛好。後來我還會試著跟著唸,把整段內容唸出來,訓練自己的口說和發音。其實真的有差,久了之後我講話的速度也變快,腔調也越來越自然。
準備N2的時候,那真的是全力衝刺。我每天都安排好要唸的進度,早上背單字、中午做文法題、晚上練聽力。說起來好像很誇張,但我不是每天都照表操課,偶爾偷懶個一兩天也沒關係。我發現只要整體方向對了,不一定要每天100%達成目標也OK。有時候反而因為偷懶一下,隔天會更有動力唸。
N2的內容真的偏硬。讀解動不動就超過兩段,選項還都差不多,讓人看到快翻白眼。那時候我會先快速抓住文章主旨,再回來看每一題的選項。也常常把錯的選項拿來研究「為什麼我會選它」,這樣錯一次印象就很深,不容易再犯。其實我錯最多的反而是聽力,因為N2的聽力不像N3會講得那麼清楚,它會故意加一些干擾,還有很日常的語氣,有時候還沒聽懂句尾意思就換下一題了。
這時我開始看日劇練聽力。不只是看,還會把喜歡的劇集看第二遍、第三遍,甚至只聽聲音不看字幕練習。有時候我會先看字幕學單字,再試著把字幕遮住聽一次,最後自己複述內容。這樣一來不只是聽力進步,連表達能力都跟著一起上來。像《孤獨的美食家》、《月薪嬌妻》這類有大量日常對話的日劇就很適合練習。
除了自學,我也試過報名線上課程。老實說,效果好壞真的看老師,但只要是互動型的課程,我都能學到很多口說和即時反應的技巧。尤其是有時候老師會讓我當場造句或是回答問題,那種「緊張感」會讓大腦特別專注,回想起文法和單字的速度也變快。
走到這裡回頭看,從N5到N2,花了不少時間,也遇過很多瓶頸。中間不只一次懷疑自己「我真的學得會嗎?」但每次當我能看懂更多日文、講得更自然的時候,那種成就感是騙不了人的。尤其當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去日本旅行,全程用日文點餐、問路、買東西的時候,真的會覺得以前的努力都沒白費。
我覺得語言學習沒有什麼「一定要怎樣才有效」,但有幾個對我特別有用的方法:反覆輸入(像是聽、看、讀)、實際輸出(寫、說),還有就是持之以恆地「不要一次想學會所有東西」。每天一點點、每天一小步,才是真的會走到遠方的節奏。
如果你現在剛開始學、或者卡在某個階段出不來,也沒關係。走過來的人都知道這段過程有多不容易。但你會發現,某一天你突然聽懂了日劇的一句話、讀懂了推特上的一句玩笑,或是寫出一篇流暢的日文日記,那種快樂,真的超有成就感。
就這樣,一步一步,我從N5走到了N2。還沒停下來,因為語言學習這條路,越走越有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