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旅行地圖不是觀光客才會用,聰明人出國都靠這招
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?一趟自由行,行前查了一堆資料,什麼必吃美食、必逛景點、IG 熱門打卡點,全都塞在腦裡,結果到了當地卻瞬間當機,站在街角滑手機滑到快懷疑人生,還要一直問朋友:「欸欸,剛剛我們說要去哪?」
我以前也是這樣。直到某次在機場轉機時閒到發慌,無意間玩起了 Google 我的地圖(My Maps),才發現它根本是自由行神工具!
我的旅遊儀式感:打開 Google 我的地圖先定位一波
不管是短短三天兩夜,還是爽玩十天的自由行,我第一步一定是開 Google 我的地圖。
它就像旅行版的便利貼+行程表+Google Map 三合一的存在。
我會把所有想去的景點、想吃的餐廳、打算大買特買的百貨、甚至便利商店跟超市都一個一個標記上去,分類分色不手軟:
🟡 黃色是美食
🟢 綠色是景點
🔵 藍色是購物
🔴 紅色是備案點(意外計畫B)
紫色我通常拿來標記住宿地點,這樣整張圖看起來超清楚。
重點是,手機和電腦都能編輯,不管你是凌晨三點突然想起「喔我還沒加那間鰻魚飯!」還是早上等公車時閒來無事,都可以繼續補地圖,不用等回家開電腦。
行程視覺化,一眼就知道怎麼走最順
你有沒有試過拿著一天滿滿的行程表,結果到現場才發現景點A和景點B根本在城市兩端,中間還要搭車40分鐘?
超想罵自己的。
我的地圖就能避免這種悲劇。
你會發現,只要把點全部標上去,那張地圖會自動幫你篩選出最自然的動線。
什麼點該安排在同一天,哪個景點根本繞路才能到,都一清二楚。
不用腦補地理位置,一張圖看完直接排出動線。
替代方案也要美美的,當機別怕我有 Plan B
行程不可能永遠照表操課,遇到下雨、排隊排爆、人擠人到爆炸,當然要立刻換方案。
我通常會在周邊多加幾個「萬一不行」的備用點,也用不同顏色標示。像是哪裡有百貨可以躲雨、哪間小吃可以取代熱門餐廳、或是附近有趣的咖啡店。這樣臨時變動時不用手忙腳亂重查資料,只要一打開地圖就知道最近還有什麼可以去。
有一次在京都,原本想去賞楓名所結果人多到像跨年現場,立刻轉戰隔壁那個沒什麼人知道的小寺廟,意外發現比原本的景點還靜謐又美,超級值回票價。
大家一起看地圖,溝通就不會歪掉
出國跟朋友一起玩最怕的就是「你以為」跟「他以為」不一樣。
「我以為你會想吃那間拉麵店欸!」
「我以為你想走文青路線啊?」
到最後每個人都以為對方想怎樣,結果整天都卡卡的。
所以我習慣做好地圖後,直接用 Google 的「分享」功能,發給一起旅行的朋友。
他們也可以自由新增、調整,大家一起編輯,意見統一超快。
還有朋友會在地圖上留言:「這間我吃過還好耶~可以找其他」、「這個商店我很想去!」溝通變得很透明,少了爭執,多了共識。
備註也能寫得像行動筆記本一樣好用
每一個地點,我幾乎都會寫上小筆記:
- 開店時間(很多日本餐廳都很早關門)
- 是否能刷卡(或只收現金)
- Google 評價連結
- 地鐵出口幾號
- 有沒有免稅
- 有時還會附一張店門口的照片(怕我到現場找不到入口)
這些細節到現場真的超級救命。你不會想在零下5度的雪中邊發抖邊Google「這間店幾點開」,相信我。
旅程像解謎遊戲,但你已經有地圖通關密語了
我以前常常靠記憶力、用筆記本亂抄、手機截圖東截一張西截一張,然後出發前緊張到爆炸,總覺得漏掉什麼。
但自從我開始用 Google 我的地圖,一切都變得井然有序。
旅行變得像是在玩一場自己設計的遊戲,而地圖就是攻略。
當你走在陌生的街頭,手機一打開地圖就知道「喔前面兩百公尺就是我想吃的那間甜點店」,那種安心感真的很難形容,超級有成就感。
延伸玩法: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城市美食地圖
我甚至不只拿它規劃旅遊,我有時候連台北的口袋清單都會放進一張地圖裡,什麼雞蛋糕、居酒屋、咖啡店、深夜食堂,全都慢慢標上去。
有時朋友問我「你知道哪裡有好吃的韓式炸雞嗎?」
我就打開地圖給他看:「這三間我覺得都不錯,看你在哪一區。」
簡直是美食版 Google 大神本人。
最後提醒一下這功能在哪裡用
不是 Google Map 主頁那個直接找路用的地圖喔,要進到 Google「我的地圖」(Google My Maps)這個子服務:https://www.google.com/mymaps
用 Gmail 登入後就可以自己建立地圖,所有點位都會存雲端,隨時編輯、不怕遺失。手機下載 Google Maps App 也可以從裡面開自己的地圖來用。
旅人與地圖的美好關係
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自由行但又容易焦慮,不妨試試這招。
你會發現旅行不再是一場大冒險,而是一場有地圖、有備案、有朋友一起編輯的開心闖關。
你的地圖就是你夢想旅行的藍圖,做好它,出發前就已經贏一半了!
如果你有自己做過超狂的旅行地圖,也歡迎留言分享給我,我超愛看別人的行程表!一起當走路小百科,收集世界上每一個好吃又好玩的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