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初我剛開始學日文的時候,真的以為自己記性很差。單字背了就忘,文法學了又混亂,連五十音都背得痛不欲生。每次看到別人日文講得溜,我就心想:「啊,我大概真的不是學語言的料吧。」但後來我才發現——問題根本不是我的記性,而是我用錯了方法。
我以前的學法很傳統:打開課本,一個單字一個單字抄,然後逼自己一直背。文法就是看完範例,硬記規則,遇到句子就死背。背久了當然覺得痛苦,因為這種方法就像在背考古題,根本沒有跟大腦的「生活」產生連結。那時候,我每天都覺得學日文是個壓力,不是樂趣。
有一天我跟朋友聊天,他說他在學韓文的時候,完全不碰課本,一開始就看劇。我一開始很懷疑這招真的有效嗎?但我決定放下我那套「正經」的學習方法,開始讓日文融入生活。第一步,就是把我喜歡的動漫、綜藝、日劇原音播放,再開中文字幕,聽不懂也沒關係,先習慣聲音和語感。
久了之後我發現,某些單字我不用背,光是因為出現頻率高,我就自然記住了。例如「本当に(真的)」這種在動畫裡幾乎每集都會出現的詞,不知不覺就深植腦中。而且因為是從角色口中聽到的,還自帶語氣和情境,遠比課本上的死板解釋有記憶點。
文法的部分,我也不再從那些硬邦邦的語法書學起。我轉而去看一些日本人寫的部落格、推特,甚至日本的生活問答網站。看到別人真實在用的句子,會讓我突然理解「哦~原來這個文法是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用啊!」那種「現場學」的感覺,讓我比背十條規則還有效。
再來是我改變了「複習」的方式。以前我會逼自己每天抽時間看筆記,超痛苦。後來我改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複習,比如聽Podcast、看動畫的片段,或是在日推上追蹤幾個用語簡單的帳號,每天滑個幾則貼文。這些其實都是在「重複接觸」,但形式輕鬆,心情也比較愉快,記憶反而更穩固。
還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是,我開始自己講話。雖然一開始很像神經病,但我會在心裡或者小聲地自言自語,描述我現在在做的事情,例如「今コーヒーを飲んでいる」「今日はちょっと暑いね」這些很生活化的句子,讓我把日文從書面語變成口語,腦袋的切換也變得更快。
最讓我有成就感的是,開始能看懂一些簡單的原文漫畫或日劇,不用依賴字幕。那一刻我才真正覺得:「啊,我真的在進步了!」而且這個進步不是來自死背,而是來自我每天用一點、聽一點、說一點地累積。
其實我們從小在學語言的時候,也沒有人是靠抄筆記學會中文的。我們是從聽別人說話、模仿、看電視卡通、跟人互動中學會的。所以如果你學日文覺得自己記性差,別太快否定自己,很可能只是方法不適合你而已。
學語言不該是一種壓力,它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。你喜歡什麼,就從那裡下手。你喜歡美食,就追日本的美食YouTuber;你喜歡戀愛劇,就挑一部看得開心的日劇開始。這些看似娛樂,其實都在偷偷幫你累積語感和詞彙量。
說真的,我現在回頭看以前那種死記硬背的方式,真的覺得自己超辛苦又沒效率。如果你也曾經覺得自己學不好日文,請先試著調整方法,讓學習變得有趣。相信我,只要方法對了,你會發現你根本不是記性差,而是還沒找到打開日文世界的鑰匙而已。你可以學會,只是方式要讓你自己舒服一點、快樂一點,才走得長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