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Toshi,一個熱愛日語、日劇、日本文化,並且把這份熱愛變成網站「最愛學日文玩日本」的站長。這個網站的誕生,源自一次旅程,也是一段語言學習的冒險。我一直相信,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,更是通往文化、理解和人生可能性的鑰匙。
小時候在家中電視上第一次看見《阿信》,被那個堅強不屈的角色深深打動。雖然當時聽不懂一句日文,但那份情感早已烙印在心中。從那時起,對日文的好奇心就像種子一樣,在心中悄悄發芽。
上了大學後,正式接觸了日文課程。原本以為語言學習只要背單字、記文法,但很快就發現光靠死記硬背很難真正掌握語感。於是開始大量接觸日劇、動畫、綜藝節目,甚至聽日本電台、讀日文小說。每當聽懂一句日文,心裡都有種小小的成就感,而這些累積,讓我逐漸建立起對這門語言的信心。
畢業後在台北某日商工作,每天跟日本同事開會、寫信、報告,語言不再只是學科,而變成了活生生的交流工具。這段經歷徹底改變我對日文的看法,也讓我更想分享這份體驗。於是開始在部落格寫下自己的學習心得、整理日文常見句型,甚至翻譯一些有趣的日本新聞。
隨著寫作越來越多,讀者也越來越多,很多人留言問我:「初學者應該從哪裡開始?」「日劇有哪些適合學習的?」「怎麼聽懂日文歌詞?」我意識到,很多人對日文有興趣,但苦於找不到系統化又有趣的學習方法。
於是,我決定把部落格升級成一個完整的網站:「最愛學日文玩日本」。這個網站不只是語言教材的集合,更是一個文化探索的平台。我希望透過這個網站,讓更多人了解日本語的魅力,也能從語言中感受到文化的溫度與深度。
在這裡,我整理了日語五十音最簡單的記憶方式、用動漫學日文的實用句型、旅遊必備的生存會話,還有進階文法教學、JLPT備考技巧。每一篇文章,都是經過實際使用、親身體驗後寫下的內容。
除了語言,我也分享自己在日本旅遊的經驗。不論是深秋楓紅的京都、初春櫻花盛開的上野公園,還是北海道的雪祭、沖繩的海灘,我都喜歡用日文跟當地人交流,從中體會不同地區的文化與特色。
有一次在奈良迷路,向一位老奶奶問路。她不但親切地帶我走了一段路,還邀我到家裡喝茶。原來她年輕時曾在台灣教書,會說幾句中文。我們就這樣用一半日文、一半中文聊了兩個小時,成了忘年之交。那一刻我更加確信,語言是連結人與人的橋樑。
網站開站初期,也遇到不少挑戰。像是技術不熟悉,常常搞壞整個版面;寫作靈感枯竭時,也曾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繼續;還有遇到惡意留言或複製貼上內容的情況。但每次看到留言說「謝謝Toshi,讓我找到學日文的方向」「這篇文章讓我考過N2了」之類的話語,就覺得一切都值得。
「最愛學日文玩日本」除了是網站名稱,更像是我的人生座右銘。我相信學語言不應該只是為了考試,更應該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。每一次的發音練習、每一次的句型應用,都是走向更廣闊世界的一步。
現在這個網站已經累積超過上百篇內容,包含:
而未來,我也計畫加入以下內容:
更希望能與讀者有更多互動。不論是透過留言、Email、社群私訊,只要你有問題、有故事、有困難想分享,我都會親自回覆。因為我知道,語言學習的路上,有人同行,比自己一個人摸索來得溫暖。
曾經也有不少人問我:「你怎麼可以這麼堅持?」
老實說,我也曾想放棄。當生活忙碌、收入不穩、網站點擊數低落時,也會懷疑這樣努力到底有沒有意義。但只要回想起當初那個因為一句日劇台詞而決定學日文的自己,就覺得不能辜負那份初衷。
也想起自己的弟弟,他原本是個連五十音都背不起來的人,但在我一步步鼓勵下,後來竟然能跟日本朋友用簡單日文聊天了。他說那種成就感,讓他對學習產生信心。我發現,不只是我一個人改變了,而是身邊的人也被我點燃了那份對語言的熱情。
還有一位朋友,是全職媽媽,白天忙小孩,晚上偷偷學日文。她說網站的「用動漫學日文」系列讓她在壓力中找到喘息的空間,也找到久違的自己。這些回饋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。
Toshi這個名字,是我從學生時代的日文課本中選來的。那時候老師說「とし」有「年歲、智慧」的意思,我覺得很有意義。於是就用這個名字記錄我的日文學習旅程,也希望能把這份智慧與經驗,分享給更多人。
如果你剛開始學日文,請不要放棄。
如果你正在自學卡關,請相信自己。
如果你只是對日本有點好奇,也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。
這裡不是填鴨式的語言學習平台,也不是只為了考試的應試工具,而是一個陪你慢慢探索、慢慢成長的地方。
謝謝你讀到這裡,也謝謝你願意認識Toshi。
未來的路上,讓我們一起用日文開啟更多人生可能性吧。